不花钱,博士妈妈用 1 张图让孩子边读绘本边上早教
收录于话题 环球安卓版下载
很多父母常常苦恼读完绘本之后该不该做延伸讨论,想做吧又觉得没时间,但不做吧又觉得绘本挺好的,读完就完了有点可惜。
我的看法是:延伸讨论当然要做,但不是每天都做,每本都做。
原因很简单:
累!
当爸妈的也得有自己的时间刷刷剧不是么。
所以,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有用的「思维圈」方法,简单好用,而且一周只需要做一次这样的深入讨论。
既可以显著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,爸爸妈妈又很轻松,完美。
01
Thinkingcircle 是在哲学对话中用于帮助发言人快速想出开放式问题的一种方法。
在哲学话题的辩论和探讨中,人们往往需要围绕一个关键信息来进行深入探讨,比如故事、诗歌、图画或者物体。
发明者 Steve Williams 发现,很多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提出好的问题,感觉读环球app官方下载完了一堆东西仍然没有头绪,因此也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讨论。
于是,他在 David Hyerle 的 circlemap 和 Vacca 的 conceptcircle 的基础上,创立了 thinkingcircle。
Thinking circle 由三部分组成:
核心圈
中层圈
圈外部分
我以最近给麦圈读的两本书《麦琪的筷子》和《孤独的巨人》为例,给大家示范一下怎么向孩子提问。
图片来源:作者提供
02
《麦琪的筷子》讲了一个叫麦琪的小女孩学习用筷子的经历,她最开始完全不会用筷子,家里人都按照自己的方法教她,可她还是学不会,经过了很多次失败,最后在爸爸「你不需要跟别人一样」的鼓励下,终于用自己的方法学会了用筷子的故事。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适合锻炼孩子们思维力的故事,里面包含了很多哲思和道理,所以我想向麦圈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提问。
图片来源:作者提供
首先,我在核心圈中写下了四个我第一时间想到的词:筷子、失败、不同 vs 相同、练习。
然后,在中层圈中,写下这四个词组的延展。比如,筷子让我想到了「吃饭」和「中国人」,失败让我想到了「成功」「原因」「心情」等等。
第三步是在圈外写下这些词让我想到的开放式问题。我想到的问题有:
你觉得吃饭一定要用筷子吗?
有什么东西跟筷子长得差不多,可以替代筷子呢?
什么事情,一定要先失败一两次才能做好呢?
我一定要听别人的吗?
你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吗?
……
差不多 10 来个问题。
我向麦圈提问之前,有点担心他们能不能理解这种稍微有点深度的问题,没想到他们都愿意回答,没有一个问题说「不知道」。
比如环球体育平台「有什么东西跟筷子长得差不多,可以替代筷子呢?」这个问题,麦麦说树枝和吸管可以替代筷子,长长的剑也可以替代筷子。圈圈说,如果都没有,也可以用手直接吃。
又比如,圈圈说:「拼乐高不需要老师,因为乐高不管拼成什么样都挺好的。」
圈圈又说:「画画这件事一定要先失败才能成功,我两岁的时候只会画螺旋,其他都画不好。现在长大了会画很多形状。」
这些问题,平时学校里不会问,家长们平常也不会问,同学和小伙伴之间更是不可能探讨,但是这些问题和回答却真的非常重要。
回答中,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,自己正在思考,在用各种各样的虚词和连词让答案有逻辑,在用举例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。
他们才 环球app4 岁,就用到了学术写作需要的核心概念了。
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你只需要听他们怎么说,引导他们说,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打印一张图,来想几个问题问问他们,也不过花 5 分种而已。
后来,我们又用 thinkingcircle 讨论了《孤独的巨人》这本书。同样,答案还是让我很惊喜。
图片来源:作者提供
03
我身边的妈妈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方法。
比如,一位妈妈给《搬过来,搬过去》这本绘本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圈:
图片来源:作者提供
以下是孩子们的回答:
孩子们是不是很棒?
05
最后我把这个方法再总结一下:
在核心圈中,有四个象限,分别对应着你第一次思考时,想到的和主题最有关的四个概念。
中层圈中,拓展你的四个概念,变成更多的相关概念。
圈外,写出相关的开放性问题,每个象限可拓展 2~3 个问题。
提问时,一定要记住「讨论没有正确答案」这一点,孩子们无论说什么都可以,如果他们解释不清,你可以帮助他们阐释,可以引导他们说更多。
不要问封闭式的「是或不是」问题。要向孩子提出开放式问题。开放式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5W1H 问题。比如「如果……你觉得会发生……」这样的假设行问题也是很好的。
当然,还有一点也很重要:一定要选择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好书。
本文首发于「麦圈妈妈de幼稚园」(ID:mqtwins)
监制:老丁
题图来源:站酷海洛